殡葬创新渐趋多元“生命终点”如何兼顾情与理

清明节祭扫,河南洛阳的徐妍摘下脖子上佩戴的一颗小小“生命晶石”,轻轻擦拭着,以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生命晶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殡葬方式,通过压力高温升华等技术,将骨灰制成晶石,可作配饰、装饰品等。徐妍佩戴的就是其已逝父亲骨灰制成的生命晶石。

近年来,中国殡葬新风渐起,殡仪、安葬、祭祀等环节日趋多元。海葬、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云追悼”“云守灵”“云祭扫”等新形式,生命晶石、骨灰压缩等新技术,受到关注。

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主任、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裁赵小虎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2019年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是当下最受民众欢迎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树、花坛和草坪是公共绿地中存在最多、最常见的一种景观,大自然的亲切感让这些安葬方式深受民众认同。”赵小虎如是说。

不过,有近30年殡葬从业经历的赵小虎也指出,“从调研数据来看,生态葬叫好不叫座。”对生态葬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思想观念、生态意识以及社会舆论。

在赵小虎和一些业界专家看来,“生命终点”兼顾情与理才能被更广泛接受。

这其中,“情”必须要留。赵小虎说,祖辈传承的血脉之情、信仰之情,是中国人传统的“根性”。“理”就是注重当下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殡、葬、祭环节,应该注重内在,更加从容,“大操大办,坚持土葬是非理性的”。

赵小虎认为,既要随喜选择、量力而为,也要摒弃陋俗、节地生态,“墓碑要‘瘦身’,纪念要‘扩容’。”

他以生命晶石为例称,通过加工手段,让骨灰以更加多元的形态存在,这让墓碑“瘦身”有了更多可能性。

“作为一个纪念物、标志物,生命晶石可以镶嵌在形态各异的每一处空间中。”记者采访中,一些民众也认为,生命晶石体积小、形态美,既经济实惠又能随身携带,或将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

赵小虎认为,随着生命晶石、骨灰钻石、骨灰压缩等新技术不断出现,且融合了“互联网+实体”的智慧陵园新形态也已出现,以后的墓园或许应该叫生命纪念公园,园里的任何一个景观都是一个生命纪念物,其背后是一个个生命的故事。

上海力推小型墓、海葬、生态葬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很多习惯,包括传统祭扫方式。

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期间,预约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集体祭扫、错时祭扫等一些好做法和新风尚,受到上海市民的普遍认可。

6月23日上午,一场集体祭礼在上海汇龙园陵园举行,由此拉开了2020年“六大民俗节日错时祭扫联动周”端午节公祭的序幕。活动中,汇龙园针发布公益服务项目——对新购墓穴并选择错时落葬的客户,赠送代客祭扫、云祭扫等服务。

“对于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期间的一些好做法、新风尚,我们将固化、延续下去。”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黄一飞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墓园将继续提供预约祭扫、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等服务。

错时祭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合祭扫的并不只有清明和冬至,上元节、端午节、中元节、祈圆节同样适合祭祀。

在23日端午节公祭活动中,汇龙园推出一项名为“臻爱永汇”的公益服务项目。所有自2020年6月25日起一年内在汇龙园新购墓穴并选择错时落葬的客户,可获赠连续三年的清明、冬至“代客祭扫”服务,及“代客祭扫”实况照片。

“在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期间,代客祭扫、网络祭扫、集体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分流作用。”上海汇龙园陵园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国钧表示,上述公益服务项目的推出,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好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的积极作用。

实际上,“六大民俗节日错时祭扫联动周”已持续开展了近7年。

据不完全统计,“联动周”首次开展以来,共举办了20场主题各异、内容丰富的联动活动;引导错时落葬比例最高达到墓园年度安葬数的50%。同时,对上海市在清明、冬至两大节日的祭扫人群分流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将继续推行节地葬、生态葬

“汇龙园在端午节前夕推出的这种集体祭扫形式就很好,希望这种做法能够推广开来。”黄一飞告诉记者。

清明期间(3月28日-4月12日),为避免人员大范围流动和高密度聚集,防范疫情传播风险,上海市民政局实行了预约落葬、预约祭扫制度,并推出了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三项便民服务措施,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目前,上海仍处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应急响应期间,我们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要尽量满足市民的祭扫需求,两方面都要兼顾考虑。”黄一飞告诉记者,目前,前往墓园祭扫的市民比较少,墓园保留了预约的功能,不过,如果没有预约直接来现场,只要人数没有达到上限,那么登记好也可以进去。

他还表示,对于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期间,上海采取的预约祭扫、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好的做法,都将继续固化、延续下去,“既然得到了市民认可,我们就要坚持把它做好。”

黄一飞还透露,在节地方面,“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小型墓、海葬、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等葬式。其中,不保留骨灰的、可降解的、可循环使用的生态葬,可能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比如,‘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求一个墓的占地面积不能超过0.8平方米,到了‘十四五’期间,可能要求一个墓的占地面积不能超过0.6平方米。” 黄一飞说。

上海殡、葬、祭共同发力,实现绿色目标

绿色是殡葬行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的重要表现。今年冬至上海继续全面推行无烟祭扫,殡仪领域也为绿色生态目标而进一步努力。请听本台记者汪宁发来的报道:

至尊园市场企划部负责人查云说,前段时间他们进社区向居民宣传文明祭扫,感触很深。

“交流的时候说冬至到了,不要带锡箔祭扫不许烧了,文明祭扫低碳出行。他们说知道了,每次到陵园都会跟我们讲,都能表示接受,不像往年那么抵触。”

冬至预约祭扫首日,至尊园在广场放置了一块“共建绿色无烟墓区、倡导零碳祭扫新风尚”宣传板,没多久就有很多市民签字承诺。

“(这里签个名,我们有礼物拿的)承诺无烟扫墓,好,多签两个。我们东西不要,光签字配合一下,大家倡导无烟区,烧锡箔不能烧。”

3年前开始推行无烟祭扫的上海福寿园,各项措施不断过渡。副总经理徐敏说,这个冬至集中焚烧锡箔的服务点也全部撤销,园区态度坚决,客户也配合理解。

“今年清明我们已经跟客户讲,从下一次来就没有这项服务提供了,包括客服人员通过电话的方式沟通提醒他们,没有必要再带锡箔来了。”

推行多年的鲜花换锡箔服务,如今在各墓园很少能派上用场,绝大多数市民都自备鲜花前来,福寿园物业管理部经理朱瑞青告诉记者,保洁工作并没有因此减轻,但意义不一样。

“因为现在不烧锡箔了以后,客户的鲜花祭扫多了。像花篮、花泥还有鲜花包装盒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垃圾分类的工作量要做得比较细,所以今年特别增加了保洁的垃圾分类人数。”

不过仍有极个别市民带锡箔入园,记者在奉贤某公墓看到,在工作人员的礼貌劝阻和引导下也都能配合规定放弃焚烧。

“烧的人真的不多,如果说禁止我们也就不烧了。你们禁止吗?「禁止烧的,我也理解你们的心情,要么带走你心里面舒服伐」哦现在不能烧,我们以后不带了,我刚才跟她说,我们下一辈以后都不烧了,我们理解的。”

实现绿色殡葬目标,前端环节也很重要。上海中心城区的遗体火化全部集中在益善殡仪馆,年火化量5万具左右,占全国总量的1%,高峰日一台火化机火化近12具遗体。尽管数量多、强度高,但在对火花机改造的高度重视下,环保标准仍居国际领先水平。但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程坚认为,绿色殡仪不只火化环节,更要有科学的数据作支撑。

“还有两个更重要的环节,遗体处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废气、废液甚至废物,另外就是有些丧葬用品硫之类的含量比较高,会影响到后面火化环节、大气排放的结果。三个环节都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制定量化的测量工具和标准来严格予以规范。”

程坚透露,市殡葬服务中心刚与民政部101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形成科研班子、推进科研项目、分享科研成果。

“我们聚焦第一个就是绿色殡葬,第二个绿色殡葬当中关键性的一些技术,包括火化机,包括遗体防腐处理的技术。”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汪宁实习编辑:缪家慧责任编辑:包露

上海回应高墓价:公墓土地不足、殡葬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上海回应高墓价:公墓土地不足、殡葬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上海回应高墓价

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黄一飞3日于此间回应“高墓价”称:主要原因是殡葬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上海墓价之高一直是舆论焦点。黄一飞在当天“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开通的新闻发布会上再度被记者问及“高墓价”。

他解释,上海市经营性公墓,除公墓维护费实行政府定价外,其他收费都实行市场化经营,由公墓自主定价。上海市现有经营性公墓,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多年消耗,可用土地日益稀缺,而上海市常住人口大幅增加,导致市民群众对殡葬资源的需求与经营性公墓土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经营性公墓的墓价逐年上升。

此外,他指出,上海市公益性安葬设施的不足,人口的深度老龄化以及市民群众对传统墓葬的偏好,也加剧了供需矛盾,令墓价居高不下。

为缓解“高墓价”问题,黄一飞介绍,近年来,上海已开展多方面工作,以减轻市民丧葬负担。

比如,上海市近年来大力推行壁葬、草坪葬、树葬、花坛葬等低价位节地生态葬式,2018年上述葬式已达到葬式销售总数的26%,大部分葬式单穴价格不高于2万元(人民币,下同)。

又如,上海从1990年起推行海葬,1999年实行海葬补贴,补贴标准由每具骨灰150元提高到2018年的4600元。截至目前,上海共举办海葬416次,有47269具骨灰撒入大海,共节约土地100余亩,上海每年选择海葬的比例已从当年的0.3%逐渐提高至2.9%。

另外,上海还多次出台政策,给予沪籍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殡仪服务补贴、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等,以减轻市民丧葬负担。

白事怎么办?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开通

上海市民政局宣布正式开通启用“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市民只要点击平台网址,就能获得权威的官方动态、白事指南、殡葬地图等信息。同时,上海“白事顾问”制度也正式开始推行。

“我们希望,以此强化对殡葬服务领域乱象的整治,从而进一步规范殡葬服务市场,丰富殡葬便民服务项目,提升上海殡葬服务的整体水平。”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黄一飞表示。

据黄一飞介绍,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上海市民政局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意见,在殡葬服务领域反映强烈的问题有:互联网殡葬服务乱象频出,各类“李鬼”网站恣意坑骗丧家;部分殡葬代理机构服务行为失序,欺客宰客。为此,不少市民要求建立全市统一的殡葬服务官方网站,提供准确可信的殡葬服务信息。

对于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上海市民政局党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抓紧整改。2019年6-8月间,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集中对互联网假冒殡葬服务单位猖獗的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共清理发布虚假信息网页222个,关闭冒充正规殡葬服务单位或假冒市民政局指定单位的网站8家,会同“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平台对殡仪馆、墓地陵园等殡葬服务单位页面进行清理核查,确保地址、电话等信息准确无误。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市民政局又于9月 3 日推出了开通启用“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推出“白事顾问”制度、持续推进殡葬代理服务标准化建设等三项新举措。

为何要开通启用“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

据黄一飞介绍,受传统观念所限,殡葬仍是被公众忌讳排斥的话题,对于涉及殡葬的信息,市民知晓度非常低。家中亲属过世,一方面家人心情很悲痛,另一方面很多人没有办白事的经验,不知道怎么办,怕犯了忌讳,因此容易被无良的殡葬代理服务机构黑心坑骗。

“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殡葬信息知晓度、增强殡葬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准确性。”黄一飞说,为此,上海市民政局以建设该平台为新起点,进一步拓展权威殡葬信息的公开发布渠道。

该平台由要闻动态、白事指南、信息公开、机构查询、殡葬地图、曝光台等版块组成,市民只要点击
http://mzj.sh.gov.cn/gb/binzang/index.html,就能获得权威的官方动态、精准的机构查询、周到的白事指南、直观的殡葬地图、系统的信息大全、有力的行业监管等6项特色服务。

同时,平台还设置了“曝光台”栏目,公布了投诉热线“962200”。

在“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启用的同时,“白事顾问”制度也同步推出。

为进一步规范提升殡葬服务水平,上海市民政局在上海飞思代理一门式服务(“962840”白事热线)成功运营近10年的基础上,着手打造加强版的“白事顾问”制度。“白事顾问”制度的核心是24小时上门服务,包括24小时接听热线、24小时上门陪同服务,并根据丧事承办人需求提供专业丧礼指导、合理策划丧事并给予全程服务。

上海“白事顾问”制度正式开始推行,首批将在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飞思代理、龙华、宝兴、益善殡仪馆和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殡仪馆推行,并视情在上海全面铺开。

中心城区的市民治丧可拨打“962840”热线电话,接受上海飞思代理“白事顾问”的24小时上门服务。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市民可拨打这三个区的“白事顾问”热线电话,约请“白事顾问”上门服务。

上海殡葬代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根据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自2010年起,上海取消了殡葬代理服务机构开业前置审批,殡葬代理服务机构只需获得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即可开展服务。

上述规定,一方面激发了殡葬代理服务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殡葬代理服务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有部分不良殡葬代理服务机构乘机入市坑骗市民,屡屡出现“代理收费打闷包”、强制消费、搭配销售等侵权不法行为。

为此,上海制定了《上海市殡葬代理服务规范》和《上海市殡葬代理服务合同》,规范殡葬代理服务机构服务收费行为。2019年,上海市民政局将开展为期一年的贯传宣彻工作,持续推进殡葬代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

《上海市殡葬代理服务规范》是全国首部殡葬代理服务的地方标准,规定了殡葬代理服务机构的定义、开业应具备的经营服务场所、设施、卫生、环保、安全、经营管理和业务技术的基本要求。

《上海市殡葬代理服务合同》则以表格的形式对殡葬服务的项目和收费标准细化、量化,明确收费项目标准,杜绝代理服务机构“打闷包”、暗箱操作、搭配销售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规行为。《服务合同》还规定,殡葬代理服务机构必须提供有效的服务项目清单和收费凭证;如果没有清单或收费凭证,消费者有权拒付相关费用。

在依照相关规章政策加强行业规范、服务监管的同时,上海还对不良殡葬代理服务机构通过上海市殡葬服务平台“曝光台”栏目,进行公开曝光,并联合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上海探索奖励文明办丧 惠民殡葬 融入于丧葬礼俗改革

上海探索奖励文明办丧 惠民殡葬 融入于丧葬礼俗改

奉贤开通热线,免费提供殡葬政策和业务咨询、业务受理等全方位的殡葬服务。 奉贤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奉贤开通热线,免费提供殡葬政策和业务咨询、业务受理等全方位的殡葬服务。 奉贤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新网上海9月2日电 (陈静 乔欢)记者2日获悉,作为上海唯一的全国丧葬综合改革试点区——奉贤区将惠民殡葬政策与丧葬礼俗改革紧密结合,对文明办丧予以奖励。

该区开通热线,免费提供殡葬政策和业务咨询、业务受理等全方位的殡葬服务。热线专员将24小时在线,为民众提供一对一丧事办理、咨询和上门服务。奉贤区殡仪馆热线专员葛辉吉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会提供政策等相关殡葬信息的解答,并及时派单。贤殡代理一小时内会上门沟通。”奉贤区方面表示,此举将进一步规范引导办丧行为,倡议民众文明办丧,丧事简办。

据悉,受传统观念所限,殡葬是被公众忌讳的话题,对于涉及殡葬的信息,民众知晓度亦非常低。

奉贤区每个村(居)都成立了贤殡理事会,全区共有306个。贤殡理事会成员由各村(居)委会成员和乡贤、老党员、志愿者等组成,对村(居)民进行文明办丧宣传、管理并提供服务。

据介绍,贤殡理事会将上门服务,为丧户提供播放哀乐设备,与丧户签订《文明治丧承诺书》,并全程指导。理事会工作人员将把办丧集中用餐人数控制在20桌内;遗体在家停灵时间不超过48小时,报丧范围控制在三代直系亲属以内;办丧期间不搞封建迷信活动等。当逝者家属按照文明办丧的流程办理完丧事,镇财政将给予其最低1000元人民币奖励。

上海殡葬70年:以简约而人性化守护生命最后尊严

时至岁末,冬至将到。据《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根据市清明节工作指挥部的数据预测,今年冬至期间,全市公墓(骨灰堂)预约落葬20735穴,将有208万人次、29.2万辆车次出行祭扫。

  近年来,上海殡葬行业发展迅速。在落葬方式方面,环保、节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遗体整形修复领域,迎来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殡葬博物馆,审视生命的意义。

  70年来,上海的殡葬服务经历了从繁复到简约,从程式化到人性化的历程,殡葬礼仪也逐步凸显文化内涵,表现出敬重生命、追思逝者的情怀。

  节地葬、生态葬逐渐为公众接受

  上世纪90年代起,节地、生态、环保成为殡葬改革的大势所趋。2003年起,上海大力推广小型墓、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多种节地葬式;2008年,又相继推出“普爱苑”“无碑墓区”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2016年,试点家庭成员合葬,鼓励公墓开发多穴位的小型墓,并允许对已使用墓穴进行改造,增加家庭成员骨灰,在节约土地的同时,减轻市民经济负担;2017年,实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政策,对本市户籍居民去世后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给予每具骨灰1000元的补贴。

  截至2018年底,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含小型墓、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深埋、海葬等)已达90.3%,共发放节地生态安葬补贴207.2万元。本市四家经营性公墓先后获得民政部“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墓园”称号。上海福寿园还被民政部列为首批生态安葬重点实验室。

  如果以海葬为样本回看节地葬、生态葬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其实推广的过程并不容易。1991年3月19日上午,上海首次在吴淞口海域开展骨灰撒海活动,仪式在“沪航一号”客轮上举行,113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上海海葬历史的原点就此奠下。1999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设立飞思海葬服务部,成为上海市组织办理骨灰海葬活动和服务的唯一专业部门。上海冬季多雾,夏季多台风、雷雨等强对流气候,天气直接影响到海葬航次的安排。为此,飞思海葬服务部大胆创新,打破以往撒海活动季每两周举办一次撒海活动的常规做法,连续每周每天连轴运作、不间断地组织海葬活动。2018全年度的海葬活动中,共4132具先人骨灰撒入大海,是1991年的整整30倍之多。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举办393次海葬活动。飞思海葬服务部共组织了37026户家庭180809位家属,为44652位逝者举行了骨灰撒海仪式。预约海葬的等候时间,也从2013年的一年半缩减到2017年的半年,直至2018年降为“零等待”。

  遗体整形修复予生命最后的尊严

  电影《入殓师》让这一行业走进大众视野。对于业内人士而言,这个职业还有一个更专业的术语——遗体整形修复。作为一名遗体整形修复师,不仅要为破损遗体做内部填充和皮肤缝合,还要以高还原度重现逝者生前的容貌。

  上海的遗体修复技术水平在全国领先,如果问在这项技术上修炼得最纯熟的人是谁?答案肯定是两个——王刚和徐军。

  1997年,20岁的王刚正式入职龙华殡仪馆。遗体化妆间里,许多年轻人来了又走,王刚是少数坚持下来的人。日复一日,他一直在探索遗体修复的最高限度。学习人体结构学、引进3D打印技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提高遗体面容修复相似度。

  与王刚一样,宝兴殡仪馆的徐军总会长时间在遗体化妆间内凝视逝者。由于并不认识逝者,遗体整形修复师只能通过遗体和少量生前照片来还原样貌,尽其所能让逝者最终呈现的形象接近亲属们的认知。

  2013年,徐军所在的宝兴殡仪馆推出“净离别——故人沐浴服务项目”,让逝者家属到遗体化妆间观摩化妆过程。入门靠墙处的高柜上,摆放着二三十瓶洗漱护理用品,安放遗体的小床就在房间正中央,屋内可以容纳多名逝者家属在旁观看。直面逝者,这是徐军认为可以帮助逝者家属缓释悲伤、认知死亡的一种方式。

  向死而生

  讲好这堂特别的生命文化课

  来自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90后”立遗嘱人数为236人,其中最小的年仅18岁。在一些专家看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立遗嘱,体现的是直面死亡、珍视生命的人生态度。

  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龙华殡仪馆在业内曾创下过多个“第一”。2016年3月,它又摘得另一个“第一”,在全市范围内第一个成立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成立以来,龙华殡仪馆广泛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在丰富大学生社会活动经验,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殡葬、了解殡葬,增进对殡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追思仪式活动中,前来体验的师生们可以现场感受由龙华专业司仪团队打造演示的个性化追悼仪式,以此更加敬畏生命、珍爱生活、感恩父母。同时,“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还定期组织专业讲师为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公益志愿者等开设殡葬文化讲堂,从礼仪、习俗、文化等角度讲述殡葬文化的内涵。

  依托于“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龙华殡仪馆利用自身独特的生命文化教育资源,向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社区及有需求的市民群众提供殡葬博物馆参观、殡葬文化讲学、高校学生生命文化教育、个性化追思仪式体验等活动,引导市民珍爱生命、感恩父母,深入思考生命价值、人生意义。

上海市惠民殡葬

出台市级惠民殡葬政策

2017年8月22日和11月9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沪民规〔2017〕5号)和《上海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实施办法》(沪民规〔2017〕9号),对本市户籍的部分特殊对象进行基本殡仪服务补贴,对具有本市户籍居民在经营性公墓选择节地生态葬式(含家庭合葬)的补贴1000元/具。

提高骨灰撒海补贴标准

2018年1月1日,上海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调整骨灰撒海补贴标准的通知》(沪民规〔2017〕13号)。骨灰撒海补贴标准从每具2,000元提高至4,600元。2016至2020年,共举行了196次骨灰撒海活动,共有20843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海葬补贴累计发放专项补贴款7000余万元,共节约土地3126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推行上海市白事顾问制度

2019年9月,为进一步规范提升殡葬服务水平,上海市民政局着手打造“白事顾问”制度。2020年,打造加强版“白事顾问”制度,市民只要拨打“白事顾问”热线电话“962840”,即可约请“白事顾问”免费上门服务,根据丧事承办人需求提供专业丧礼指导、合理策划丧事等服务。

实施并完善冬至预约祭扫方案

2020年冬至前夕,上海各大墓园实行“延长周期、错峰引导、高峰预约”的祭扫政策,将祭扫保障周期由往年的10余天延长至3周,并实施祭扫高峰日预约祭扫方案,引导市民提前祭扫、错峰出行,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群众健康安全。冬至祭扫高峰期间(12月1日至21日),共现场接待预约祭扫市民153.36万人,车辆28.47万辆,落葬25752穴,开展网络祭扫2万余人次,代客祭扫服务3228户;全市30余家经营性公墓(骨灰堂)举办了公益安葬、集体祭扫等人文纪念活动。12月14日,针对部分老年人不会网络预约的情况,上海市民政局要求各公墓进一步完善方案,落实好预约系统“一带四”规则,并提供电话预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