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去世后,可领丧葬补助吗?

在《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只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因病或非因工而死,遗属可依法定程序领取抚恤金、丧葬补助金。

在很多人看来,只有参加职工社保的退休老人死后,其家属才可领取这笔补助。确实,早在1951年时我国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其中指出退休老年人员,丧葬补助为2个月的平均月收入,而一次性救济补助为6-12个月的工资,但实施范围是超100人以上的企业。

不过1991年时开始,随着基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丧葬、抚恤金补助标准也被明确提出,2020年时实现省级统筹。

农村老人去世后,可领丧葬补助吗?多少钱?满足2个条件均可领
^农村老人去世后

如福建省规定,丧葬补助金为去世时全省社平工资的2个月收入,一次性救济金为企业人均养老金的5倍,而福建2020年的丧葬补助金为13398元。山东地区,丧葬扶助金为1000元,一次性救济金为社平薪水的10个月工资,2020年救济金基数为6787元,这样既可算出,丧葬补助总计可领68870元。贵州丧葬补助为人均收入的2个月工资,救济金为该省企业人均养老金的20倍水平。

既然城镇退休人员离世后,可领取数万元补助,农村老人离世后,能否享受这一福利待遇呢?

其实在过去多年里,农村老人一直没有这个意识,不知道可领取丧葬补助这回事,更别说领取了。

农村老人去世后,可领丧葬补助吗?多少钱?满足2个条件均可领
^农村老人去世后

这些老人过去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因长时间参与重体力劳动,身体机能衰退的厉害,为此,国家也出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让其老年生活得以保证。除了可领取养老金外,国家也为农村老人提供了丧葬补助,去世后老人通常都可领取这笔钱,但需要符合2个条件。

1、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从《社保法》中可见,社保包括职工社保和城居保,农民参加的多为城居保,也就是过去所说的新农保。目前我国有10亿多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从法规17条来看,参加基本保险的个人,其遗属可领取抚恤丧葬金。

也就是说,唯有参加基本保险才可享受抚恤金保障,有些年轻人并没有参加,因病死亡就无法领取这笔钱。

农村老人去世后,可领丧葬补助吗?多少钱?满足2个条件均可领
农村老人去世后

2、丧葬费制度

其实在2014年的《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这并不是强制性的,建立与否也要看各省市的政策和态度。

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建立了丧葬费制度,这些地方的人都可领取这笔钱。而在《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动城居保丧葬补助制度的建立,如此来看,在今后5年内可能会在全国内推广建成。

农村老人去世后,可领丧葬补助吗?多少钱?满足2个条件均可领
^农村老人去世后

可以领取多少钱?

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目前有22个省市建立了丧葬费制度,其中北京为5000元/人,天津为1800元/人,上海为6000元/人,山西为1000元/人,河南为1200元/人,广西不少于400元/人,陕西不少于800元/人。

其他地方多是和养老金挂钩,如内蒙为上一年度基础养老金的12倍,浙江为死亡这个月的20倍基础养老金。当然,山东是500-1000元之间,广东为各市自行确立,贵州是有条件即可下发。

不过有些人抱怨没有领取这笔钱,其原因要么是家里老人没有参加新农保,要么是当地没有建立丧葬费制度。当然,还有特殊情况如服刑期间死亡、因违法犯罪死亡等情况也不能领取。

农村老人去世后,可领丧葬补助吗?多少钱?满足2个条件均可领
^农村老人去世后

当然,除了基本保险可领取丧葬费外,其实对火化试点地区,国家也出台了火化补助,其金额为火化费用的70%。

如巍山县从2021年9月1日开始,对巍山户籍人员自愿火化并集中安葬的情况可补助3000元奖励,对特困人员、优抚对象可再奖励1000元,对生态安葬可再奖励2000元补助。

在云南老窝镇,从2021年6月30日开始执行火化,可提供1000元一次性火化补助,免10公里内遗体接运费用、1年内骨灰存放费,对困难家庭可额外补助2000元,对低保户、特困人员、孤儿、优抚对象可补助3000元。

上犹县也宣布免费火化,可免去1400元,且骨灰可寄存6个月,遗体可免费在冰柜内寄存3天。

农村老人去世后,可领丧葬补助吗?多少钱?满足2个条件均可领
^农村老人去世后

罗平县从2019年开始,对参与火化人员提供补助,普通对象可补助3000元,特殊对象如特困人员、低保户、优抚对象等可补助4000元,而对生态节地安葬者可补助3000元。

丧事应该怎么办

近日旁边村落有人家办丧事,吹吹打打,噼里啪啦,日夜喧嚣好不热闹。然而近半个月让人不得安宁,颇为闹心。

做为人没有比生与死更大的事了,怎么看重都不为过。人死后办个丧事是人之常情,但也要讲个尺度。办丧事是生者寄托哀思,告别过去的一种仪式,是尊重死者,是怀念亲人,是纪念英烈的一种感情寄托,但如此张罗又有何意义?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闲钱就开始闹心!有钱人铺张浪费,大讲排面;没钱者徒增负担,打脸充胖子。网上不是都有很多段子,说现在的人都快死不起了,如此下去社会风气怎能好转?

偶尔听人说办丧事要改革了,丧事采取“三三制”即在家不超三天,酒宴不超三桌,和尚道士不超三个。虽不知真假,倘若真能成其事,在广大农村必是一大进步。 有感而发的说了一堆闲话,勿喜者勿喷。

推行新型殡葬方式 文明殡葬如何更好寄托追思?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每逢这个时节,对故人的思念,就会更加悠远绵长,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慎终追远。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土地需求紧迫的情况下,传统的殡葬方式改革刻不容缓。

  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这种让逝者与青山绿水相伴,回归自然,福荫后世的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节地生态葬呈快速增长趋势,多数省份已经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哪些新型安葬方式正受到群众认可,逝有所安如何实现?

安葬方式更加

多元、生态、人文

  清明节前夕,河南省新郑市福寿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仪式,展示了最新形式的公益生态树葬。新郑市福寿园工作人员刘悦说,报名树葬的群众不少,这种方式土地利用率高,祭拜也更加便捷。

  刘悦表示:“第一步是为我们亲人的新家沐浴更新,然后会在里面撒上花瓣,也会放入培土,直至放入降解骨灰盒,埋上浮土,再进行草皮的复种,最后还原成我们现在美丽的花园。”

多数省份出台奖补办法 推行新型殡葬方式 文明殡葬如何更好寄托追思?
文明殡葬

  随着殡葬改革推进,节俭治丧与“厚养薄葬”的风气逐渐深入人心。早在2016年,民政部联合9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节地生态安葬的表现形式和主要衡量标准。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指出:“入土安葬,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为解决千年习俗和老百姓愿望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有效衔接,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制定这个意见,既要满足老百姓逝有所安的要求,又要符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求,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可能占用更多的土地来安葬遗体或者骨灰。”

  其实,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形式外,众所周知的海葬也是其中之一。青岛作为全国最早开展骨灰撒海的城市之一,三十多年来,青岛已为两万多位逝者举行了海葬仪式,目前在青岛魂归大海的外地逝者超过13%。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安峰说,要加大力度推广各种形式的生态安葬。

  田安峰介绍:“(海葬)已经改成了日常化的、常态化的、多样化的,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海葬,现在除了集体性的海葬,我们还推出了个性化的富有人文内涵的海葬服务。”

  新型的殡葬方式正在各地探索,“生命晶石”就是其中之一。王金华介绍:“生命晶石,把骨灰通过现代技术制成晶石,既可以拿回家收藏作为对先人的祭奠,也可以放在骨灰堂里,或带在身上。这些新的方式都是符合节地生态安葬的要求,各部门各地正在大力推广。”

各省份对生态安葬

给予一定奖补

  除了安葬方式更加多元外,不少地方在公墓建设方面也下了功夫,建设了许多生态型公墓。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近郊山林,树木苍翠挺拔、葱葱郁郁,百花盛开、千姿百态,其中就隐匿着一个城市公益性生态安葬陵园——安顺园。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民政局副局长祝启明说,陵园将墓位建于树下或壁上,减少了墓穴占地,达到了生态美观节地的效果。

  祝启明认为:“目前,我们的公墓比传统土葬方式节地约60%,真正实现了‘建墓不见墓’,公墓变‘公园’,陵园变‘景区’的效果。”

  当前,全国24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王金华指出,北京、天津、辽宁、上海以及广州、南京、宁波等地实施了骨灰撒海补贴政策,上海市节地小型墓已超过全市墓穴销售总量的80%。

多数省份出台奖补办法 推行新型殡葬方式 文明殡葬如何更好寄托追思?
文明殡葬

  王金华说:“凡属于采取节地生态安葬的,在政策上都给予奖补,鼓励你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比如北京市实行海葬的,可以补贴4000块钱,免费实行海葬。浙江、江苏、山东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类似政策,主要是鼓励大家都能采取节地生态的方式进行安葬。”

  江苏南通自2019年起对市区生态环保丧葬补助标准进行提标,所有自愿要求骨灰撒海、自愿选择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不保留逝者骨灰,且安放在南通市生态故园生态葬区,不留墓碑的市区城乡居民,每户补助3000元。

  南通市公墓管理所副主任陈亮亮介绍:“我们提供海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四种生态落葬方式。目前,海葬为群众认可,较受欢迎。生态葬区设在南通市生态故园,海葬两年举行一次,目前暂停,疫情之后还将再次组织。”

让大众真正接受

绿色生态的安葬方式

  随着各地对公益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选择的群体也从以特困对象为主扩展到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让群众从繁琐的殡葬陋习和沉重的丧葬负担中解脱出来。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琴江镇村民黄小军深有体会。

  黄小军说:“以前我们村里有老人过世的话,会在山场选择一个地方安葬下去。自从有了公益性墓地以后,把过世的老人安葬在公益性墓地里,群众慢慢地自觉形成了一个好的风气。”

多数省份出台奖补办法 推行新型殡葬方式 文明殡葬如何更好寄托追思?
文明殡葬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指出,下一步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让群众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王金华介绍:“节地生态安葬可以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最重要的是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既要解决百姓逝有所安也要解决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减少大墓豪华墓,把立碑改为卧碑,骨灰盒等一些材料尽量选择可降解的材料。我们要把政策让百姓知道,能自愿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解决逝有所安的问题。”

殡葬创新渐趋多元“生命终点”如何兼顾情与理

清明节祭扫,河南洛阳的徐妍摘下脖子上佩戴的一颗小小“生命晶石”,轻轻擦拭着,以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生命晶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殡葬方式,通过压力高温升华等技术,将骨灰制成晶石,可作配饰、装饰品等。徐妍佩戴的就是其已逝父亲骨灰制成的生命晶石。

近年来,中国殡葬新风渐起,殡仪、安葬、祭祀等环节日趋多元。海葬、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云追悼”“云守灵”“云祭扫”等新形式,生命晶石、骨灰压缩等新技术,受到关注。

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主任、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裁赵小虎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2019年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是当下最受民众欢迎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树、花坛和草坪是公共绿地中存在最多、最常见的一种景观,大自然的亲切感让这些安葬方式深受民众认同。”赵小虎如是说。

不过,有近30年殡葬从业经历的赵小虎也指出,“从调研数据来看,生态葬叫好不叫座。”对生态葬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思想观念、生态意识以及社会舆论。

在赵小虎和一些业界专家看来,“生命终点”兼顾情与理才能被更广泛接受。

这其中,“情”必须要留。赵小虎说,祖辈传承的血脉之情、信仰之情,是中国人传统的“根性”。“理”就是注重当下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殡、葬、祭环节,应该注重内在,更加从容,“大操大办,坚持土葬是非理性的”。

赵小虎认为,既要随喜选择、量力而为,也要摒弃陋俗、节地生态,“墓碑要‘瘦身’,纪念要‘扩容’。”

他以生命晶石为例称,通过加工手段,让骨灰以更加多元的形态存在,这让墓碑“瘦身”有了更多可能性。

“作为一个纪念物、标志物,生命晶石可以镶嵌在形态各异的每一处空间中。”记者采访中,一些民众也认为,生命晶石体积小、形态美,既经济实惠又能随身携带,或将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

赵小虎认为,随着生命晶石、骨灰钻石、骨灰压缩等新技术不断出现,且融合了“互联网+实体”的智慧陵园新形态也已出现,以后的墓园或许应该叫生命纪念公园,园里的任何一个景观都是一个生命纪念物,其背后是一个个生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