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从始到终周到圆满

华夏号称礼仪之邦,一部周《礼》禁锢了中国5000年。大到国事,小到生死,举凡种种,都有说法。一生一死,世人皆同。上党人对待生死,从始到终周到、圆满。

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死是令人悲痛的事情,所以死者的亲属对治办丧事都很重视。同婚礼相比,丧礼更为繁琐和复杂。《潞安府志》载:上党境内“送死多厚于奉生”。人一旦寿终,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理丧。阴阳先生根据死者去世的时辰和寿数,确定大殓和出殡的时间以及其他相关事宜;然后孝子报丧,请“人主”(娘舅家的人)。人主来后首先要查看死因。若是暴亡或因受虐待而死,孝子就非得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不可。如果是正常死亡,人主还要察看死者的装裹,验看棺木,并要找出点毛病来敦促孝子解决,以示其对死者的负责和显示“人主”存在的价值。总之,“人主”这一天是最具有威严和权力的,正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主”拉开了丧礼的序幕——

治丧

小殓——俗谓装裹或送终衣。主要是给死者穿寿衣。装裹前,先要给死者净面和理发,往口里放一、两粒珍珠或少许茶叶(一般是放茶叶)。给死者缝制5至7套新衣作装裹。贴身的衫裤必须是白绸,外面穿一、两套绸缎罩衣。寿衣的款式,采用旧时绅富之家的打扮,男子头戴衬帽,罩衣是棉袍马褂;女子头戴乌绫首帕,罩衣是大褂绣裙。用麻皮将两臂与躯体束结在一起。夏季小殓,还要在身上顺置一条与尸体等长的高粱杆,叫作“等身棍”。之后覆盖面,倒头(将遗体仰卧的方向颠倒过来)。遗体上面放一碗夹生小米饭,叫作“倒头饭”,饭里插一双筷子,叫作“香翎鬼箭”。最后,点起长明灯,用红纸贴神,白纸糊门。孝子在灵前设供燃香,焚化纸锞,大放哭声开丧。长治原城区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往死者袖筒里放一种干烧小圆饼,数目比死者年龄多两个,分别装在两个袖筒内,俗称“打狗饼”。随带打狗饼,据说是为防阴间恶狗伤害。沁县对死者替换下来的衣服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在给死者装束好以后,家人即将其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男正女侧”,即男性死者仰卧,女性死者侧卧。屯留在给死者穿好后,要在死者的腹部放一杆秤和犁镝。潞城一带讲究老人寿终正寝后,将尸体从床上抬到椿凳上,叫“停念”,然后放进棺材。

守灵——也叫“守七”。停丧时间一般5天或7天,古稀老丧为9天。停丧期间,每日早晚烧香焚化纸锞,并哭祭一番,叫作烧纸,每日以家常饭供献。入殓后,灵柩两头铺设谷草,夜晚,男孝子守在棺首,女孝子守在棺尾,和衣而卧,此谓“寝苦枕块”亡古礼。潞城在守灵期间,都要请乐户吹奏,祭风取水。晚上坐场吹奏3天,叫“三献礼”。

大殓——俗称入木。于开丧后3天内深夜进行。大殓时,先举行送魂仪式。丧家给参加仪式的孝子发放孝帽或孝巾布,并给助丧者发一条用来避邪的白布(谓“离尸布”)。入殓前,棺材里面以白麻纸裱糊。棺盖下面贴1张圆形梅红纸剪纸花,叫作照面花。棺底铺垫煤末,顺置7棵谷草,铺设新被褥。褥上摆5张黄纸,错对陈放两排制钱,共7枚,叫作垫背钱。枕头制成鸡形,叫作鸡鸣枕。将阴阳先生列举的入殓用物放入后,安放遗体,遗体旁边安放一些死者生前嗜好的食品和惯用的小件器具(如瓷壶、茶杯、烟袋等)。遗体上面撒满“金银”锞篓。子女还要丢入一些硬币。最后,除去盖面,盖好棺盖,由木匠钉棺。棺盖上呈三角形钉3枚系有红布条的制钱,男子是左边钉1枚、右边钉2枚;女子相反。入殓完毕,将倒头饭移置棺首下边。壶关在人死后第3天晚上举行送魂仪式,事先准备一匹白纸马,叫“送魂马”。出发时,长子端1只瓷碗排头,众孝子跟随遗体转3圈后出门,助丧者持送魂马导行,行至土地庙方向的既定地点,面西焚香,长子奋力摔碎瓷碗,持马者将送魂马点燃,再以木棒用力一击,孝子们各依对死者的称呼反复祷祝:“某某,骑好马,踩好凳,上西天走好路!”同时高叫:“某某(晚辈先亡者)牵马来!”众孝子行跪拜礼,伏地哭祭。长子县还要进行奠主仪式,也叫“成主行奠”。事先,丧家将神主牌位写好,特意让“主”字上缺一点,写成“王”字。以隆重的仪式请大宾用朱笔在“王”字上加一点,是谓点主。在入殓当晚夜间十点左右,死者后裔亲友集队,音乐相随,至街头巷尾绕行一遭,叫“送灯”,沁源则叫“送魂” 。

报丧——近亲亲属丧,当即报丧;其余亲友可在大殓后报丧。报丧时,给每个亲友送6尺白布,以制丧服。

盛饪罐——此物乃必备的殉葬品之一。开丧即备个小型瓷罐,陆续从祭奠的供献中夹取少许食品添入罐里。出殡时,装入倒头饭、半斤猪肉和半斤黄米糕,最后用黄裱纸糊口,插上香翎鬼箭,随灵柩入葬。据说,这是怕死者来生讨饭或饿死。另外,盛饪罐不能用卡脖口的瓷罐,怕死者来生得噎食病。

镇物锅——属于镇邪的随葬品,出殡前准备1个砂盆或砂锅,内装1包镇物(乱丝乱麻、生铜熟铁、五谷等)。

辞灵——出殡前一日,将灵柩从室内移放灵棚下,叫辞灵。辞灵时,门槛外放1只青瓦,前面抬柩的人迈出门槛,必须先将青瓦踩破,把灵柩放在两条长凳上,叫起灵。

殡葬

灵棚——殡葬之日,均在院中搭设灵棚。灵棚前面摆设供桌,供桌上陈放纸扎,正中放灵牌。左右置纸扎“童男”、“童女”。灵牌取深蓝底色,描银贴金,上面搭一条黑纱。“童男”、“童女”各执一幅灵幡。大门上张贴白纸挽联。

丧服——出殡之日,孝子一律戴重孝,男戴孝帽,女扎孝巾,男、女孝子全穿孝衫、孝裤、孝鞋,腰束麻皮,是谓“披麻戴孝”。女婿不穿孝衫,只扎一条白腰带。

祭奠、吊丧——祭奠和吊丧在殡日上午进行。雇用鼓乐手吹奏传统戏曲娱灵。哭丧的女孝子号哭来到丧家。吊丧男孝子到灵前燃香、添供,烧一把鬼锞,跪拜磕头,号哭数声。吊丧祭品随亲疏而别。旧时祭品分四种,一是“三牲祭”:猪头、鱼、公鸡;二是“三滴水”:供菜四大碗、四小碗、四个碟子;三是“白头祭”:馒头;四是“刀番祭”;一斤猪肉。现今,近亲关系主要以猪头、“三滴水”为祭品。一般关系是糕点为祭品。友好、同事吊丧,一般只送挽幛,挽幛均取蓝色、黑色或烟色(咖啡色),不用白色。

壶关在殡日上午接灵——傍午举行接灵仪式,内外孝子齐集,灵牌导行,鼓乐齐鸣,孝子祭拜。

送殡——午饭后送殡。孙女抱灵牌导行,接着是鼓乐、挽幛,后面是灵柩。灵柩不用车载,而是放在临时绑扎的类似担架的丧具上,俗称“舆”,由助丧者肩抬。灵柩前后是嚎丧的男女孝子。灵柩前面拴一条灵布(现今一般以麻绳代替)。男孝子一手扶拉灵布,一手拄哭丧棒拉灵。长孙肩扛柳灵幡排头,长子紧依棺木排在最后,女孝子坐马车(个别地方步行)跟在灵柩之后,女婿端纸元宝行于侧。送殡至一定地点停止。孝子面向灵柩燃香、焚化纸锞,跪地磕头,停止哭泣,俗谓“祭止”。

下葬——安葬前,先由女儿和儿媳扫墓。女往外扫3下,媳妇往里扫3下。灵柩入葬时,棺首朝里安放,“童男”、“童女”和盛饪罐陈放在棺尾两旁,镇物锅放在棺盖上,棺尾放一块画符的瓦片,叫作镇瓦。然后封墓门,填墓冢。柳灵幡正对墓道插在墓冢上,哭丧棒插成一行。安葬毕,孝子在墓前举哀,焚化纸锞及其它冥物。襄垣一带在棺木定位后,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孝子入墓,用手帕在棺盖上轻拂浮尘,俗称“摸富贵”,并向外抛钱、抛馍,然后出墓同抬丧人动手掩埋。

寄埋——依旧俗,夫在,妇不能入坟,少亡者也不能入坟,都得先行寄埋别处。

燎火、水盆——送殡启程后,将守灵的谷草及死者生前使用的枕头堆集在大门外烧毁,表示烧除不祥,叫作“燎火”。同时在大门当间摆设一个盛有清水的面盆,靠盆放一把菜刀。送殡者回返丧家,必须先扶刀柄转三匝,以除不祥,然后方可进入大门。

复二(复三)——一般丧事复二,年逾古稀的老丧复三。殡葬第2日(或第3日),子孙全身着丧服上坟修基并行墓祭,随带凉粉、寿饼等供品及纸锞和铁锨到坟地,先整修墓冢,将寿饼的大部分摆在墓冢上。另外,柳灵幡的枝条上挂一张,撕碎一张抛撒在坟地里,然后烧香、焚化纸锞。届时可以拆孝帽脱孝衫。返家后,将寿饼包卷凉粉(或粉条)赠送族人,每户一卷。沁县、襄垣除复三外,还有“近七”,即葬后第一个7天,每个7天子女都要到坟头哭祭一次,一直到七个七日结束。“五七”前的各个七有不同的祭食要求,即:一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面条、四七火烧、五七酸菜煮水饺。“五七”最为讲究,其夜鸡叫前上坟祭哀,并做五色旗、小伞,称“五阎王”过伞。尽七(满七个七日),可脱去重孝,至此就算办完丧事了。

烧百日纸——初丧起满100天,在家里进行祭奠,并焚化灵牌,叫作“烧百日纸”。若百日内有惊蛰和清明两节,则必须在节前举行。

服忌——居丧期间,丧家必须严守若干禁忌,叫作“服忌”。比如,不得参加娱乐活动,不得充当娶送客,不得戴首饰,不得穿红挂绿等等。第一年春节,大门不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春节头5天,孝子不出门拜节,亲友也不到丧家拜年。

送死厚于奉生,逝者成为道具。一个丧礼下来,孝子精疲力竭,身心的疲惫十天半月都难以恢复。其实,这一切仪式都是演给活人看的,死者只不过是这场演出中的一个道具。也不知是何人发明的,死者已死,仍不让活人安生。难道只有这样才算尽孝心吗?还是火葬好,既清洁,又文明,还不占土地。长治市区自从上20世纪70年代建起火葬场,侈糜而又繁琐的土葬之风逐渐废除。但在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和观念的落后,土葬仍然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广大农村大力推行文明丧葬,统一划定墓地,丧礼由村委主办,简洁而又实用。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化的进步。

农村丧葬四大习俗,流传多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也不断的在发展。许多习俗都被摒弃或者改善,例如不再续长辫、三妻四妾制度被取消等等。虽然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婚丧嫁娶方面还是能找到传统习俗的影子,尤其是是在农村。农村民风朴实,对传统的东西情怀更加深,所以传承得更加完整,特别是在丧礼习俗方面。死亡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的宿命,而丧礼是对死亡最后完整的告别。今天就来说说农村的那些传统的丧礼习俗吧。

一、树杆子

所谓“树杆子”,是指家里出现丧事的时候,会在院中立一根长杆,并且在长杆上挂纸天鹅,以此作为家中出现丧事的标志。这个习俗在现代农村,被改善为建灵棚。因为现代房子的格局并不像古代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可以立杆子,所以现在一般会选择在家附近搭建办丧事的临时灵棚。

二、守灵

守灵也叫守夜,是在亲人逝去前几天晚上,亲人家属在其灵柩前不断烧纸,整晚不睡觉,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孝心,也是为逝去亲人积累阴间德福。

三、送汤

送汤也称指路。送汤的习俗是由逝者亲人来参与举行的。在头汤还没送达的时候,亲人不能大声哭泣,因为传说大声哭泣会把逝去的亲人哭晕而无法找到归去的方向,但是在送完头遍汤的时候,则要放声大哭来表示孝顺之情。

四、圆坟

“圆坟”的习俗是指逝去亲人入葬后的第三天,亲人要再次前往墓地为逝者添土、烧纸以表达思念不舍之前。因为有说法称坟墓的土堆得越高越圆,则说明死者后代对其越孝顺,所以就有圆坟一说。

农村办丧事时,灵棚内是什么人在“站灵”,什么人在“守灵”

在传统的丧葬习俗中,一般来说,当有老人去世后,要穿上寿衣,把一切细节安排好放入棺中,搭上灵棚,等所有客人祭奠完毕方可下葬。

因为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有语言交流、有文明举止的高级动物,加上人们受其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在丧葬礼仪中也就有搭灵棚祭奠逝者的习俗和讲究。那么,搭上灵棚后,该有什么人来站灵和守灵呢?

我们先说一下守灵,守灵也叫护灵。如果哪家不幸有老人离世,首先要穿上寿衣并安放在灵床上,由死者的直亲儿子、女儿、孙子、儿媳、孙媳等守候在床旁,这是守护灵床,是守灵开始。

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在守灵时,守灵人主要责任是看守好尸体,以免受外鬼的侵犯。另外,不要让猫、狗等动物接近尸体,民间传言,人刚死后,如果猫狗在尸体上跑动,尸体就会“炸尸”,抓住什么东西也会不放手,如是活人也会跟了去。其实,比较现实地说,不让猫狗接近主要是怕它们咬坏尸体。

当尸体入棺材后,这时候在棺材旁就是守护灵柩。守护灵床比较简单一些,只要尸体不出现问题即可,而守护灵柩相比较就更庄重一些。

大家知道,人去世后一般在家要停放三天或五天才下葬,在这期间,白天晚上是都要有人守护灵柩的,一方面这几天里亲朋好友会有很多人过来祭奠,另一方面也是尊重逝者,对过世的老人所做的最后一次孝道。那么灵柩前都是什么人来守灵的呢?

《仪礼》的守灵包括整个居丧期间,即所谓居丧三年,也就是守孝三年,具体要求也十分苛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守孝三年已不存在,但出丧前的守灵这种习俗还是有讲究和要求的,这也是一项民间不成文的规定。

关于守灵的人员要求,并没有严格的条件和规定。也就是说,所有奔丧的人员都可以守灵,不过服重孝的人、也就是直系亲属孝子、孝女、孙辈等必须守灵,当然,为了身体也可以轮换守护。

一般来说,灵堂内不得放凳子、椅子、床铺、沙发等,守灵当然也不能使用这些东西。在灵堂守灵,可以铺稻草或防潮的塑布,但不能脱去丧服,就是困了也必须是和衣而卧。守灵的人可以相互小声说话,但不能高声渲哗或灵前吵闹。

但在亲友祭拜死者时,所有应该守灵的人都要参加,男女各列两行,男在左边,女在右边,按照辈分及年龄大小,从前到后地跪着,行答谢礼。直到出殡,守灵才算结束。

而“站灵”就不同了,站灵的人也就是出丧下葬前,包括往前推至头天晚上的这段时间,这个时间是所有客人祭奠逝者的时间。站灵人员的目的就是回谢祭奠客人的,因为这时孝子是跪守灵的,只跪谢有重要客人来祭奠,比如:娘家人、儿女亲家等重要客人。一般情况下,有客人行跪拜礼祭奠,就有站灵的人来回谢。

站灵的人也是有讲究的,逝者的长辈、平辈不能站灵,站灵的首要人选就是逝者的女婿,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做儿子女儿的跪着守灵,当女婿的就要站灵。别的站灵人就是逝者的外甥,内侄(娘家人的侄子)。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后人必要的礼节。下葬时,由女婿走在灵前一面走,一面撒纸钱,据说这是给路上拦路鬼的买路钱,直到坟地安葬而告终。

当然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按民俗是这样,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民俗就是民俗,没有成文的规定。具体事宜上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变通。如果孝子女某个身体不佳,也可不必守灵,活着的人身体健康还是放在第一位的,有此孝心就行了,没必要为了已故之人糟践和折磨自己的身体。既要做到尽心尽意,又要不影响身体健康。

人死不能复生,一旦搞垮身体,弄出病来,亲人们会更加不安。总之,“站灵”“守灵”都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民俗孝道文化的展现。

丧葬白事中的守灵,有何讲究

守灵的含义

守灵,指的是从亡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开始,到出殡安葬为结束。这段时间内,亡者亲属在灵柩前白天与黑夜的守候,就是守灵。守灵多是由亡者的直系后代完成,其原始的主要职责是守护亡者尸身不受破坏。随着斗转星移的演变,直至今日,守灵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丧葬习俗,更是提现对亡者敬畏与尊重的一种缅怀仪式。

守灵的讲究——防猫狗,禁雷电

守灵除了亡者亲属在灵柩前白天的跪拜,夜晚的守候更要多加小心。守灵期间,一定要看管好家中的猫、狗等小动物,谨防家中牲畜出现在亡者尸身旁边。不管是民间传说中的防止尸变,还是现实来看的避免动物啃咬,看管好家中的小动物,都是对亡者尸身尊重的明智之举。除此之外,夜间守灵更要防范雷电,尤其是夏季多雷雨的天气,要及时关闭门窗,注意灵堂的卫生及安全。

守灵的讲究——远孕妇,避红事

守灵,多是由亡者直系亲属来完成。在灵堂搭建完毕之后,亡者的男性亲属跪在灵柩的左边,女性亲属跪在灵柩的右边。灵柩左右两边,守灵的亲属要按照辈分和年龄依次跪好,轮班协调一致。除此之外,在这些守灵的亡者亲属中,关于女性亲属的身体状况是有说法讲究的。一般来讲,孕妇或者来月事的女性亲属,为了保证身体健康,防止冲撞,最好还是远离灵堂,守灵更是被禁止的。

守灵的讲究——点白蜡,忌吵闹

在守灵的期间,按照流传下来的讲究,在灵柩左右两边需各点燃一根白色蜡烛,并要有专门的守灵亲属看管,以保证灵前白蜡昼夜长明。按照民间传说,灵柩前的白蜡烛是为了给亡者的灵魂引路照明之用。灵前白蜡熄灭,往往会被视为大凶之兆。除此之外,亡者亲属在守灵期间,禁止在灵柩旁娱乐打闹,持敬畏之心守灵,是对亡者最恭敬的缅怀。

很实用的守灵禁忌全在这了

依照传统习俗,亲人去世后的三天时间内,儿孙要日夜守在逝者的灵柩旁,以表达对亲人的不舍和向逝者尽最后的孝道,此即谓守灵。

守孝特指从逝者下葬到三周年的一段时期内,儿孙为逝者守孝的习俗。依照旧俗,儿孙在守孝期是要遵循许多禁忌的。那么那么这些禁忌有哪些呢?且听小编一一为您道来。

其一、着装:儿孙为逝者守灵时,不可佩戴首饰,男士不可穿短裤,女士不可穿裙子,不能披头散发,更不能浓妆艳抹,尤其不能穿拖鞋(露脚趾),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着装。

其二、言语:儿孙为逝者守灵时,不能闲言碎语,更不能因为小事在故者灵棚内争吵。即使有天大的委屈,也要等逝者入土为安后解决。

其三、行为:儿孙守灵时,不可在灵棚内暗生暧昧,更不可在灵棚、灵堂及孝房内发生有悖于人伦的行为,以避免血光之灾。

其四、人员:为逝者守灵时,孕妇、产妇、及流产人员不可进入灵堂,即使是故者的直系血亲也要回避。

其五、冲煞:为逝者守灵时,如果后人直系血亲中有新婚未出百天人,新婚人务必带好红白孝布,以免喜煞冲白煞。

其六、异味:为逝者守灵时,故者尸体如果出现异味,应立即着手处理,忌不能说出嫌弃的语言。

其七、惊吓:为逝者守灵时,如有胆小怕事的亲属,最好不要去守灵现场。如果守灵时受到惊吓,是最不容易恢复的。

其八、守孝百天内,后世男女均可婚配,如果超出百天,三周年祭日内不可婚配。守孝百天内,家中如有新生婴儿出生,则需祭祖禀明,以免孝气压新人。

其九、守孝期内,先人各个祭日均应妥善祭拜,万不可遗忘。如有遗忘,应联系信得过的堂口师傅帮忙化解。尤其是七个“七日祭”及“百日祭”不可忘记。

最后、守孝期内,先人若报梦给后人交代一些事宜,均应按照先人遗愿打点明白为佳。万不可糊弄死人,以免孝气不散、霉运缠身。